四野百万大军从何而来?前期吸收伪军和土匪后期则是东北农民

发布时间 : 2025-02-20 00:47:31  作者: 西甲贝博平台

  当时我党认为,苏联会全力支持我军在东北的发展,因而立即制定了争夺东北的计划,安排冀热辽一万余八路军进入东北,随后又命令靠近山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入关。

  截止到1945年11月底,当时进入关外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人数约有十万人左右。

  但显然,十万大军不足以和国军争夺东北,因而延安下令东北局立即抓紧时间扩军,经过几年的扩编后。

  到了1949年初平津战役结束最近一段时间内,已经改名为四野的正式兵力已经接近九十万人,加上其他编制的部队,足足有百万大军,而且其火力都是当时里最多的一支部队,战斗力相当强悍,而这一切,和当初的扩兵之策分不开的。

  那么短短几年,十万入关的部队为何能扩编到百万人呢?这些入伍的人员都是哪里来呢?

  抗战胜利后,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,谈判期间,我党定下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方针,打算独占东北,将其当做日后解放战争的大后方。

  之所以这么决定,是当时大军基本都在大西南地区,距离遥远不说,重要的公路和铁路线都在战争期间炸毁了,想要运输兵力,只能靠长江航运。

  但长江航运的运力有限,大部分接收降军都是先南下进入贵州、广西,然后从越南坐船去广州、上海等地,根本没办法及时进入东北。

  而且苏联还有老大哥,在我们眼里,同为,老大哥自然会帮助我党这边,因而先派十万兵力去打基础足够了。

  谁知道苏联居然在东北将大部分的日伪军物资都搬走了,甚至和达成协议,将东北移交给,拒绝我军接收东北的城市。

  一开始,我军还想在山海关阻击一下的,将国军挡在关外,可惜阻击失败,加上苏联和美国都支持,无奈之下,我军只能向北方撤退,并且在途中开始扩编,壮大自己。

  只是如何扩编呢?尽管抗联曾经活跃于东北,但屡遭日伪军,1940年后,抗联余部基本进入了苏联,在东北的活动基本停止了,可以说抗战胜利前的几年,我党早就在东北境内没多少的活动了。

  直接导致东北百姓无法了解我党,加上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威望达到了巅峰,他们都以为国民政府才是正统。

  除此之外,此前接收人员疯狂宣传和挤压我党的活动空间,想要在地方百姓里募兵,现在有点难,自然将目光投向日伪军了。

  日本投降后,伪满还有十七万人的部队,这些人都被苏联解除武装后就地解散,在东北各地流浪,与此同时,由于苏联在东北大规模拆卸机器,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基本都停止了,大量工人因失业被迫在街头讨生活。

  1945年10月13日,东北局制定了在东北长期斗争的战略方针,但长期战斗需要大量的兵力,因而先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开始大规模扩编。

  不论是城市的失业工人还是曾经的伪军,亦或是地方武装部队和伪满的警察,甚至是日本技术员,只要肯当兵,不问来历,都可以进来。

  仅仅三个月,刚刚入关的一万冀热辽部队就迅速扩编到十万人的规模,当然除了日伪军和警察外,还有一些爱国青年和被俘人员等等。

  可以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,被收编的日伪军等人也就七八人的规模,并不是流传的几十万人。

  还有人流传吸收了三万日军,想想也不可能,虽然有,但绝对没这么多,毕竟大部分日军都被苏联带到西伯利亚劳动了,最多的还是伪军。

  当然这批人有多少是真心拥护我党的不得而知,但的确有不少浑水摸鱼的,比如日伪军们,其实对八路军一直敌对,不少人都是打算先加入八路混口饭吃,等国军来了再倒戈。

  而这个危险,当时东满省委也看到了,且认为大量扩军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性。

  不过他们也相信,只要抓紧整顿,就能控制住他们,至于方法就是掺沙子、甩石头,对上层打击和分化瓦解,对下层做改造和团结。

  所以扩编带来的问题其实不重要,关键是能否快速建立大批武装以应对局势,只有力量壮大了才可以和开赴东北的国军作战。

  所以在这个关键前提下,别说日伪军和土匪地方武装了,哪怕是日军技术员都要予以收编控制,使其为我所用。

  此前,因为和苏联签订了条约,苏联不承认我党在东北的政治地位,更不允许我军在东北进行正式活动,所以在苏军撤出之前,东北军只能在地下活动。

  而当时在东北的机关人员有不少,但无法公开活动,只能选举地方人民自治临时行政委员会各自行动,而当时的军队也被称之为“民主联军”。

  况且苏联对我军前期的快速扩张相当警惕,毕竟他们已在条约里将东北交给国民政府了,因而在撤出前,宣布将我军赶出城市。

  这么一来,趁着东北各个机关迁移对下面部队控制减弱的最近一段时间,不少怀有二心的日伪军开始大规模叛乱,意图将我军送到国军面前献功。

  而且叛乱是各地开花,比如在牡丹江地区,刚刚扩编的十二个团,居然有十个团叛变,而没有叛变的则因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,没形成战斗力,加上国军趁机进攻,导致解放战争初期,我军在东北战场多次失利,也牺牲了不少人。

  原来国军认为,我军已经被赶出城市了,没啥威胁了,剩下的只要围剿好了,因而杜垏明的第13和第52军占领锦州后不久就宣布休整,自己则飞回重启和老将商讨下一步行动。

  期间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,就是这一个一个月时间,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存时间。

  在没有和国军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期间,我军开始慢慢地解决各地的叛军,等国军重新开始行动后,大部分的叛军基本都瓦解了,这样一来,我军在对抗国军的时候少了不少生存的压力。

 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虽然被赶出了城市,各个部队也被迫分散编制,但却有了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的好处。

  在农村,通过清算乡村恶霸、土地改革等等,让农村百姓意识到我军和国军是完全不一样的部队,帮他们斗倒了欺压他们的地主恶霸,分到了土地和粮食,是一支为人民着想的部队。

  很多百姓都开门迎接,让战士们到自家居住,仅仅半个月,我军就在农村打开了局面。

  至于国军,因为签署了《双十协定》,加上自认为优势在我,反而散漫起来,不紧不慢的接收各个城市,直到国军到了通辽。

  早在1946年1月12日的时候,黄克诚就根据林帅命令,趁着苏联撤出通辽的时候,带着新四军三师主力消灭这里了土匪,通辽城不大,但粮食不少,足够部队吃上一年了,而且城内还有一些小型的鞋厂、被服厂等等。

  最主要的是通辽是西满根据地的中心,除了北方向,其他三个地方都通火车,算是物流中心,早在日军占领的时候,就将其修建城补给基地了,而且距离东北的核心区域远,很适合部队的驻扎。

  1946年1月24日,本来打算长久驻扎的黄克诚接到命令,要求撤出通辽,转移到其他地方。

  然而这是东北局的命令,黄克诚虽然反对,但整个东北军会议期间,都几乎表示撤军。

  关键时刻,林帅支持黄克诚,让他坚守通辽,毕竟大城市丢了就算了,如果连通辽都没有,怎么支持部队发展呢?必须守住通辽,并且向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。

  尽管当时国共签署了停战协议,且毛主席也得照顾大局,就表示如果苏军带着少数人来,允许他们接受,但要提出合作的要求,如果大国民大军来且开火,那就以自卫的名义赶走他们。

  只是在双方大战的时候,此前未能整顿好的内部人员又开始闹事了,最危险的时候,我军都被赶到松花江以北地区了。

  1946年6月,随着老蒋将目标放到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,暂时停止向东北增兵,而杜垏明也因为兵力不足,暂缓进攻,给了我军喘息之机。

  从1946年7月开始,我军抓住这个机会整顿内部,毕竟如果不完全解决这个问题,在今后的战争里,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,对我军内部将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破坏,必须吸取教训。

  1946年9月14日,林帅发布了《关于整顿地方部队的训令》,清洗和淘汰内部日伪军投机分子,只要是参加过土匪的、曾经是伪军、伪满警察、吸过毒、体检不合格、有性病的人,全部清洗出去,并且杜绝这类人加入。

  清理了这批人后,我军正式开展大规模扩军,1947年7月27日,东北局作出了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

  至于兵源在哪里呢?自然是东北本土的百姓和工人了,也是在这个期间,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土改工作,大量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土改。

  而经过土改后的东北农民又被大量动员起来,代替此前以国军俘虏为主的扩编方式,成为我军扩编的主力。

  为了形成战斗力,又抽调一批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骨干,不经过地方武装逐步升级,而是直接编成独立团,短期训练和直接补充主力军,即二线兵团建设,由罗荣桓元帅负责主持。

  而整军工作由林帅亲自抓,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整顿,我军不仅统一了思想、提高了士气,改变了以往混乱局面,扭转了四平保卫战后的阴影。

  当然不单单是林帅的功劳,还有罗荣桓元帅的政工工作、高岗在东北的土地改革、陈云在东北的经济建设,这四个人带着大量干部做了无数的工作,最终形成百万的四野大军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苹果官网开始维护,iPhone SE 4/AirTag 2 等产品有望即将发布

  预告:国新办2月20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有关情况

  苹果 iPhone 16e 缺少“相机控制”按钮,配备 USB-C 2.0 接口

  苹果iPhone 16e硅胶壳提供凛蓝、紫红、湖绿、黑、白五种,329 元